本网讯 钻头穿过钢板打出圆孔,角磨机加以轻磨,伴随着“嗞”的一声,火花飞溅四射……从模具设计到产品成型,经过9个小时的制作,一个智能控制器的外壳完美呈现出来。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“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”赛项上,九州体育,九州中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湖南工业职院”)参赛团队凭借该作品获得大赛一等奖第一名。
于湖南工业职院而言,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已是平常事。近年来,学校学生获国际、全国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7项,湖南省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14项,连续六年荣获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。在斩金夺银、登顶山巅的背后,正是学校独特的少年工匠培养之道。
打造后备人才“蓄水池”
“奖牌的获得离不开选手的出色发挥,离不开教练的临场指导,但这并不是全部因素,正如陆游所言,工夫在诗外。”湖南工业职院的“工夫”究竟用在了哪?学校党委书记刘建湘道出其中第一步——大力发展学生技能社团,营造“人人学知识,个个展技能”的浓厚氛围。
“每年新生入校,我们都会采取各种方式选拔协会新成员,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、拓展专业技能、培养创新意识。”学校数控协会指导老师、湖南省技能大师欧阳陵江介绍,学校为每个社团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、固定活动场地、配套活动经费和创新创业项目,社团活动内容与技能竞赛项目接轨,与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对接,与企业人才需求同步。
李俊成是学校奇点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指导老师,每周他要给社团成员上6节课,授课内容包括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。“我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年级学生,再由他们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培训,传授比赛经验,共同提高编码水平。”李俊成说。
各学生技能社团在日常运转中致力提升学生六大方面的核心素养:通过分组合作增强其团队意识,通过淘汰机制增强其危机意识,通过奖励荣誉提高其学习主动性,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其基本功,通过加工不同类型作品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。
截至目前,学校共建有智能制造协会、蜂鸟车队、电气创新工作室、3D打印创新协会等40余个技能社团。而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机制,也让各学生技能社团成为学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“蓄水池”。
奇点创新创业工作室成员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4项,并斩获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赛项银牌;
数控协会成员参加各职业技能竞赛,共获国际一等奖1项、全国一等奖5项、全省一等奖27项,涌现出3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;
电子协会成员王文灿跨专业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,获全省一等奖、全国二等奖。
构建校内竞赛“练兵场”
实训室里打基础,比赛场上“炼真金”——湖南工业职院师生深知这个道理。学校建立健全“人人都参与、专业全覆盖、层层有选拔”的技能竞赛助力人才培养工作机制,以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活动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。
PLC控制技术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、手工制图大赛、ERP沙盘比赛……据统计,湖南工业职院每年举行的校级技能竞赛多达40余场,从年头赛到年尾,起到了人才选拔“点将台”“练兵场”的关键作用。
广建赛道,更要激发广大师生的参赛热情。
对此,学校一方面制定《九州体育,九州中国有限公司技能竞赛实施与奖励办法》,设立“技能竞赛奖学金”,对获奖选手的必修课成绩进行加权赋分,对参与竞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奖励,最高可奖励6万元。另一方面,构建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,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,抓好迎新季、毕业季、传统节日等育人节点,打造品牌文化活动,广泛宣传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举行的赛事常常会有“赛前惊喜”赠送给学生,这也成为学校吸引学生参赛的一大创举。
以今年春季举办的湖南工业职院“第四届工业机器人大赛”为例。赛事吸引了不同年级、不同专业的70余名同学报名参赛。赛前,赛事承办方、学校智能制造协会利用“课后一小时”,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工业机器人方向专业技能培训,帮助所有参赛者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,掌握工业机器人软件编制方法,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水平。
“通过参加比赛,我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全面梳理,针对以往不甚理解的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,于我而言,这比获奖更让人欣喜。”赛后,一等奖得主王畅坦言收获颇丰。
跑好领奖台前“一百米”
经过技能社团的精心培养和校级竞赛的层层洗礼,一批拥有真功夫、硬本领的优秀学子如尖角小荷,初露锋芒。但要想真正代表学校征战赛场,他们还需要完成“登顶”前的最后冲刺。
连续做10个正方体,面对面平行度误差不超过0.02毫米、尺寸误差不超过0.03毫米,有1个不合格就得从头开始——这是欧阳陵江给入选学校技能竞赛代表队的新成员们布置的“常规作业”。
湖南工业职院学生付裕超回忆,那段时间,自己每天至少花6个小时练手,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才拿下这道“入门级难题”。他说:“过程非常辛苦,但就是在这种不容出错的高难度练习中,我变得愈发沉稳,面对突发情况也能从容应对。”
参加高水平技能赛事,沉稳是选手的基本素质,创新则是制胜法宝。
“许多赛事在正式开赛前,会发布比赛样题供各队参考,而我们一般都会以此为母题,改编出上百套训练题。”竞赛指导老师王志辉表示,通过这样的方式,教练团队将可能出现的所有竞赛考点“一网打尽”,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。
谢栋是此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“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”赛项湖南工业职院代表队的一员,赛前近一年的时间里,他享受的正是这道“百题大餐”。“赛事的零件加工尺寸偏差要求是5丝(1丝=0.01毫米)以内,为了完成各种训练题,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不断优化加工手法,已经能够将误差稳定在2丝以内,大约是头发直径的四分之一。”谢栋的言语中满是自豪。
精金百炼,利剑千磨。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和钻研,湖南工业职院的优秀学子们终于踏上大赛的舞台,而此刻,获奖已成为水到渠成的大概率事件。
今年9月,作为队长,谢栋与队友黄宁宣同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。付裕超在两夺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后,又两次荣获国赛二等奖。得益于湖南工业职院的悉心培养,一批又一批少年工匠身怀绝技,登上技能竞赛的最高领奖台。
(本文刊发于《湖南教育·职业教育》2023年10月刊,通讯员 王露曼 张晨莲)